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自2008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正式进入部(委)省共建行列。拥有完善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七师,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5年开办专科,1977年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恩施分院,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 耀邦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1998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湖北民族学院和原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教 学 科 研 单 位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理学院 | 信息工程学院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法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体育学院 | 艺术学,院 | 预科,教育学院 | 医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民族研究院 | |
林学,园艺,学院 | 中医药学院 |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武陵山,区域发展与减贫研究院 |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 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自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十五”规划课题(西部专项)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中药管理局课题等18项,完成技术开发项目50多项,鉴定成果40多项,获国家专利23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32部,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格林多大学)、美国、日本、韩国(韩国青云大学)、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
学校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7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15人,其中正教授107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90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各类专家26人,聘有“楚天学者”3人。
该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该校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引进博士和在读博士百余名,各类进修总人数400人,选派出国学习45人。通过一系列人才强校战略措施,学校师资队伍规模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张,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中医药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武陵山区域发展与减贫研究院、民族研究院等20个二级学院及一个民营机制的科技学院,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共50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五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等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11年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一级学科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3年教育部批准新增加专业:翻译,统计学。
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 50多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
学校另建有独立学院一所 —— 科技学院,拥有31个本科专业,另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一所。
招生专业 | 招生学院 |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 法学院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 艺术学院 |
文艺学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 理学院 |
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民族医学 | 医学院 |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是湖北民族学院办学历史久、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现设有文艺学研究所和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系,开办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文艺学在中国古诗学、中国古代文论、文艺与传媒等五个方向面向全国招生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500余人,是湖北民族地区最大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学院文明单位;是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北省基层先进党组织单位。
理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是湖北民族学院在原计算机与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级学院,下设数学、物理两个系和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各一个,设有代数与几何、函数论、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与高等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八个教研室。学院设有信息与计算、数学实验、大学物理、普通物理、近代物理、中教法等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一个培养高级复合人才的理想场所。 学院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基础数学学科于二00七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物理学科于二○○二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
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于2002年1月由原电气工程与应用物理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计算机与数学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个单位组建而成。现下设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实验中心三个教学单位,共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全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20人,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校级学术骨干10人;有硕士学位的4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化学系,是学校开办最早的系(科)之一,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开始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授予权。经过长期的专业学科建设,尤其是2000年学校进行学科整合成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后,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已发展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的骨干院(部)之一。
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化工与制药五个本科专业。化学类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绿色化学等专业方向;化工与环境类有化工工艺、精细化工、材料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也是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六个学科点之一,有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有机及生物电分析、资源与环境化学等研究方向,《物理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校本科生600多人、硕士研究生4人。
医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前身是湖北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8年与湖北民族学院合并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合校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医学院已成为湖北民族学院最大的二级学院。下设医学基础部、医疗系、中医系、医学实验中心、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六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专科专业:医学检验学,共有在校生4200余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是一所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根据鄂民院党发〔2010〕15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7月10日起,将原财经政法学院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和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整合为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下设财务管理系、会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市场营销系、旅游管理系和电子商务、ERP、沙盘模拟等实验室。湖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挂靠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挂靠该中心。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湖北民族学院园艺系和资源环境科学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58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27人,有博士8人(含在读)、硕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联合表彰的“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1人,省管专家1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湖北省百千万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
外国语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组建于2003年,其前身为1979年创建的英语系,是湖北民族学院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学院。现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俄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英语、日语为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学院拥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和丰富的声像资料,资料室藏书种类繁多。
艺术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始建于1996年,原名艺术系(学校直属专科系),2004年经学校批准建成艺术学院。2000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美术专业提升为本科专业,次年音乐学又提升为本科专业,同时还新增了一个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从省内外招生办学。
自建系以来,已有上十年办学历史的艺术学院,由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二个专科专业,发展为具有四个专业、多个方向的本科办学格局,其中两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教学评估验收,显示了学院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强劲的发展实力。至今,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合格的艺术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各单位、各行业,已成为专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社会上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法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是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科研单位资源整合和党政机关机构调整实施方案》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根据方案,将原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等专业和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以及民族学硕士点整合为法学院。社科部和法学院合署,湖北民族研究所、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协作会秘书处、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也挂靠法学院,实行“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7月,虽为新学院但历史较为悠久,学院拥有一个校级品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湖北民族学院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依托单位。
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素质拓展课教学部。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16人,助教7人,博士研究生(含在读)的教师10人。
预科教育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优秀大学生的摇篮少数民族预科,是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其目的是帮助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视野,为尽快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办好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高校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也是民族高校的主要特色之一。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教育学院是湖北民族学院规模大、在籍学生人数多、学风优良、充满活力的二级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评估合格的成人教育、高职教育机构,又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州中学继续教育中心。在湖北民族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工作全局,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强化管理,规范办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走和谐发展之路。
教育学院在办好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教育学院将成人教育看做是学校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坚持“优质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遵循“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致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学院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
教育学院有独立的教学校区,共享学校其他各二级学院包括师资、教学设备等各种教学资源。学院涵盖普通专科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功能。多年来,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学生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声誉日益提高。几十年来教育学院为社会培养了10000余名各类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党委书记:胡茂成
男,土家族,1955 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鹤峰县,硕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中共恩施州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利川市副市长,恩施州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建始县委书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第八次、第九次中共湖北省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共恩施州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湖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
湖北民族学院院长戴小明院长 、党委副书记:戴小明
男, 1966年出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任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任湖北民族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副书记:吴建清
副院长:汪兴平
副院长:李清政
副院长:邓磊
纪委书记:刘芳震
院长助理:祝建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1998年、2000年、2002年连续三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99年9月、2005年5月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2000年、2002年两次被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省教育厅党组表彰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3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湖北省夺取的8枚金牌中,湖北民族学院学生贡献了4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过湖北民族学院的办学事迹。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上,湖北民族学院运动员取得4金、2银、3铜的好成绩。由湖北民族学院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2008年举行的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有湖北民族学院21名学生参加演出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2010年4月30日,“土苗兄妹组合”唱响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均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本科教育近20年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199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4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良好等次。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有着70多年辉煌办学历史的湖北民族学院,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校教职员工正积极落实中国共产党湖北民族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抢抓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学校之机遇,切实走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把湖北民族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有特色的民族大学。
博学博爱立人达人
湖北民族学院?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有博大、包容之意。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也指学问渊博。“博学”,意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严谨治学、勤奋进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作为一所民族高校,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并蓄,“博学”也代表着学校将谨遵多元一体、厚德博学的传统,不断熔铸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一种信仰坚定、和谐奋进、多姿多彩的独特的大学文化。
? 博爱:在中国春秋时代儒家就有“仁者爱人”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三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之一。根据我国语言大师吕淑湘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博爱是以人为本,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大自然、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博爱”不仅表达着学校对中华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热爱和情谊,也代表着在湖北民族学院学习的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友爱,相扶相持,代表着湖北民族学院培养的各民族校友,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立人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子贡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答:“哪里止于仁道,那简直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许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想站得住,便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便同时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做去,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确定“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凝结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 “博学博爱”是行为规范, “立人达人”是终极目的。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博闻广识、德业精进、立己达人、个群和谐、天人合一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
学校分桂花园(主校区)、舞阳校区两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该校施工修建了文科综合大楼,2013年正式使用,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
湖北民族学院第四届创业升值大赛开创“新心意”
第四届创业升值大赛学生现场手工制作2013年10月19日,湖北民族学院第四届创业升值大赛在大学生广场正式启动。该校各二级学院共31个团队前来参赛,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摊位展出的饰品、手工制品、小布偶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秋意浓,爱更浓。”大赛现场的学生郑玉娟在参观理学院团队手工制作的“爱心坐垫”时如是说,该团队名为编织的最终幻想,用纯手工的编织为民院学子送来温暖是他们本次大赛的新理念。同是手工制作,文传与传媒学院的“珠花韵团队”为她们色彩缤纷的手工花束推出“1朵你是我的唯一”、“2朵世上只有我和你”“3朵我爱你”等浪漫的珠花语,赢得现场许多情侣的青睐。体育学院派出“闺蜜心情团队”、“石膏娃娃团队”、“新饰界——贝壳海洋团队”三支团队,其中,“石膏娃娃团队”吸引众多学生为白色石膏娃娃上色。外国语学院“十指紧扣团队”以“扣”为主题,介绍了以扣子为封口的信封和彩色的扣子做成的胸针,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布艺魅力团队”纯手工制作的小布偶色彩绚丽。
母校额,毕业了以后都没回去过呢。哈哈,惭愧,所以印象停留在4年多前呢。学校教育质量一般,基本考上本科的都是二本的。平时文娱生活还是蛮丰富的,就是读书抓的不紧,导致前2年没好好学,最后一年薄发不起来,班级还分快班和普通版的,入学成绩决定高一高二的班级,高二学年的期中期末决定高三的班级,文科没有快班和普通班之说
以前下班的时候常经过那里 还不错 上次招聘会就开在里面 不错 人很多 不过招的都要本科生 投了简历 可是没回音啊